联系我们

  • 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
  • 地址:迎熏门广场(大南门)南大街繁华地段
  • 电话:15935633033
  • 英文域名:zqbzclg.cn
  • 电话:15935633033
  • 中文域名:珍奇报纸陈列馆.cn

报馆解说词

珍奇报纸陈列馆解说词
发布: 本站  浏览:7次  发布时间:2019-10-31
珍奇报纸陈列馆解说词
    尊敬的各位来宾;大家好!欢迎参观珍奇报纸陈列馆。我很荣幸为您提供讲解服务。如在此过程中有何不妥之处,敬请谅解并批评指正。本馆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城——平遥古城的中心地段,进入展馆,不但能领略古色古香的三进两院明清风貌建筑,而且更能欣赏到众多的珍奇异报。在这里收藏着六万种、百万余份报纸,馆藏成果已载入吉尼斯纪录大全。浏览这些展品,会带您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,使您赏心悦目,耳目一新,使您不虚此行!
第一展室:综合展室
    现在您所在的是综合展室,本展室为您介绍全馆的基本概况:价值与特色、领导留影,并展出部分实物。
    报纸是知识的载体、历史的记录、获取信息的平台。请看这里是为您概括出全馆最闪光的“馆藏十最”。有当今保存最早的报纸、最大的报纸、最小的报纸、珍贵的创刊号等等,后边各个展室相继展出,供各位观赏,尽享这份精神快餐。
    平遥古城以她深厚的文化底蕴、众多的旅游看点、享誉世界的知名度,吸引了中外大批游客的到来、同时许多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也来古城视察、游览,特别是江泽民、胡锦涛的先后莅临为古城增色不少。
    实物柜中陈列的有——吉尼斯记录证书,这是对本馆成果的最具权威性认可,还有金报和银报。请看“金报”,这是为庆祝新千年制成的《北京青年报》纯金珍藏版,数量极为稀少,并附有“黄金检测报告书”;紧接着看到的是“银报”,银报是为纪念《人民日报》创刊50周年特制版,收藏版封面由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题字。接下来请欣赏本馆最为珍贵的“清代珍品报”。
第二展室  清朝时期
    中国古代唐朝有杂报、宋朝有邸报、明代有京报,但这些报纸几乎没有保存下来,发展到清代末期,官报才由通政司衙门和官事局、提塘官开始印刷,但数量不多,这里将展出《申报》、《沪报》、《京报》,《政治官报》、《汇报》、《新闻报》、《晋报》。这些报纸年代早、存世少,有的在国内已成孤品。参观本展室对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会有很大的帮助。
   大家请看清宣统元年的《旅客》报,是专供当时旅游兴起而创办的,当时的清政府在坚炮利舰打击下,原先“闭关自守”、“夜郎自大”的政策受到冲击,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即旅游能开拓眼界、增长知识,为此《旅客》报便担当起宣传促进的重任。
     《中外日报》1898年8月17日创办于上海,以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,记载中外大事评论、时政得失为主要内容,是我国报界受政界津贴之始,1911年2月25日改名《中外报》,因销量下落,不久宣告停刊。
     《沪报》1882年5月18日创刊于上海,前身是英文报纸《字林西报》内容大多译自《字林西报》,创刊不久即改名《字林沪报》1908年3月9日恢复原名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(1)       
     至今发现记载的有两种《京报》,本馆《京报》是清王朝官府内部专门报纸,内容多载的是政治新闻,主张君主立宪,1905年创刊于北京,1909年停刊。而另一种是1918年10月5日于北京创刊,由邵飘萍主办,报纸激烈抨击北洋政府、宣传新思潮,1937年7月停刊。
     请看本省发行的《晋报》是山西省第一份报纸,流散于民间,极其少见,现仅存两份,一份藏于本馆,另一份珍藏在报纸的发源地——上海市档案图书馆内,非常珍贵。
     1907年10月26日创刊于北京的《政治官报》,是清廷中央政府机关专用报,以刊登政治新闻为主,主张君主立宪,1909年8月停刊。
     本馆最为珍贵的《申报》于1882年出版,它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、影响最大的日报。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,创刊时为两日刊,不久即改为日报,日出八版,中间曾因时势改变几度停复刊。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,该报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,它不仅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国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,而且刊登了有关经济、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。其商业新闻和经济专刊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宝贵资料。
    《大同白话报》出版于1909年,这个“大同”并非山西省大同市,而是通假字“大通”,这是一份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的标志性报纸,而且整版广告,这表明清政府后期对商业、文学各方面有了一定的重视和改进,再不是过去的“士、农、工、商”封建等级的尊卑排序。
    1903年创办于上海的《新闻报》是光绪后期的重要报纸之一,主要内容以登载慈禧太后,光绪皇帝懿旨,圣旨以及时局要闻,科举考试和各省时局动态。
    《亚细亚日报》、《亚东新报》是中华民国元年的报纸,过渡时期数量少,尤为珍贵。《经纬报》也是这个时期的报纸。
第三展室 中华民国
    从1911年到1949年9月30日,在中国历史上称中华民国时期。这个时期,中国军阀混战、外族入侵、国民党同共产党对峙分合、亿万民众为民族解放奋起斗争、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,民族由危亡走向独立。风云变幻的形势,增强了传送信息的需要,促成了更多报纸的创刊和发行,推动了中国报刊新闻事业的发展。
    本展室的报纸主要有两部分,一部分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政府发行的报纸;另一部分是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创办的报纸。
    请看第一份是《国民公报》,旧中国四川历史最久的报纸,1910年12月17日创刊于成都。政治态度明显,带有中间路线色彩。
    《民报》发行于1916年10月12日,大多登载广告,报纸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,反映当时的经济情况。
    《故宫周刊》1929年10月创办于北平,是民国早期由故宫出刊的艺术类周刊,纸质好、图文并茂,它的内容大多是戏曲文本、帝王绣像名人字画、古董鉴赏等,1923年8月停刊,此报直观、可读,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《霹雳晚报》发行于1932年,充分反映了日寇发动9.18事变,国人奋起,共救民族危亡之际的纪实报道。
    接下来看到的这两张《申报》出刊于1946年,比刚才看到的第一张《申报》迟64年,这期所刊登的是蒋介石60岁生日的专版,有照片,有贺寿对联,从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的个人崇拜和腐败奢华。
    展柜中的《晨钟》报,1916年8月15日创办于北平,主编梁启超,1918年12月改名为《晨报》。《先驱》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,1922年元月15日创刊,主编是邓中夏,出刊25期后停刊。
   下面展柜中还有《军政府公报》、《今报》、《外交公报》,这些都是民国时期的现存稀有报纸。
  接着我们看到的共产党,进步人士的报纸。您首先看到的是两份《人民日报》,《人民日报》是世界十大名报之一,《人民日报》创刊于1948年6月15日,您看到的这份就是《人民日报》创刊号,而第一份则是它的前身晋冀鲁豫的《人民日报》。
    接下来看到的是《蒙疆新报》,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报,十分珍贵。
    1946年出版的《新闻报》登载有蒋介石、宋美龄夫妇飞赴庐山和司徒雷登接任驻华大使的消息。
    逢周六出版的《小孩报》出版于民国1928年12月15日,可见在86年前已对儿童教育开始重视。
  接下来请看《民主报》、《救亡日报》、《文艺新闻》。《救亡日报》为创刊号,出刊在1937年,报头由郭沫若题写;《民主报》为创刊号,出刊于1945年,报头为陶行知题写,都是具有极大影响的爱国知名人士撰稿。
   《解放日报》1941年5月16日创办于陕西延安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,总编杨松。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报头和发刊词。此报是出版于1944年8月14日的日刊,1947年3月27日停刊。
   《群众日报》前身为《边区群众报》,1940年3月25日创办于陕西延安,1948年1月1日改为本名,为中共西北局机关报。总编胡绩伟,1954年10月16日改名为《陕西日报》继续出版。这是1949年4月2日的《 群众日报》,发行于全国解放前夕,载有全国即将全面解放的消息。
    《胜利报》1938年5月1日创刊于山西和顺县,抗日战争时期,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,报头由朱德所题,1941年7月7日改名为《晋冀豫日报》,1941年12月20日停刊。 由于其发行量极少,收集起来非常困难,因而就显得特别珍贵了。
第四展室  港澳民族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本馆藏有香港、澳门、台湾以及全国16个少数民族发行的报纸万余份。本室特别选展出港、澳、台和内蒙、新疆等国内少数民族报,以供诸位观赏,同时让人们了解不同地域、不同种族、不同语言的经济文化、民俗、风情等。
    1997年7月1日上午10时,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隆重举行,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,这张香港大公报就是报道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,这张报两版加中缝,是以报界最大版面的形式载入吉尼斯之最纪录大全。
第五展室  文化革命
    从1966年5月16日开始的文化大革命,长达十年之久。十年动乱、十年浩劫,给全党、全军、全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。展室内的报纸,记载着十年中每个阶段的社论、文章、事件。细细品读,老年人仿佛看到当时的大字报、大辩论、武斗的混乱场景,年轻人从中能全面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始末。从而分外珍惜今天的大好形势。
  请看前面的这两张特色画报,第一张是1966年8月12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的情景,向世界公开他对“接班人”人选的态度,是对林彪在中央政治地位的确认,另一张是1967年12月31日毛泽东同林彪、周恩来接见正在北京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员的照片。这里把林彪冠以“亲密战友”、“林副主席”的头衔,然而德高望重的周恩来名字前却是“以及”。
    然后大家看到的这张《文汇报》刊登的是1966年5月16日的中共中央通知,简称5.16通知。通知批‘三家村开店’,评《海瑞罢官》。矛头对准北京市委书记邓拓,北京市副市长廖沫沙和吴晗及他们的支持者彭真,从而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。《文汇报》也成为宣传文化大革命的急先锋,,此后,报纸的宣传内容甚至版面安排,都受到了红卫兵的监督,各地方的报纸不仅以80%以上的篇幅刊登新华社电讯和《人民日报》等中央报刊的文章,丧失了地方报特色,而且连版面也几乎成了《人民日报》的翻版,出现了建国以来,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从没有过“千报一面”的罕见景象,尽管如此,不少地方的报纸仍然因受到造反派的冲击而一度中断出版或停刊。
    这张是1966年8月5日的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“炮打司令部”——我的“一张大字报”开始了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狂飙行动。
    请看第四张报纸1966年8月12日,毛泽东亲自接见祝贺《十六条》的群众代表,并发出了“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,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”。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燃烧的更加猛烈。
     这张《文汇报》在1967年4月,开始了“牢牢掌握斗争大方面的批判高潮”,“中国赫鲁晓夫”成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代名词,1969年11月,刘少奇蒙冤去世。
    《北京日报》题为“要斗私批修”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”,成了“文化大革命”在思想领域触及灵魂的纲领,并把“文化大革命”提升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高度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后面几张报纸,客观地展示了当时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战略部署,毛泽东从1968年1月1日到4月10日期间的一系列指示,以求夺取文革的全面胜利。
  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在广阔天地里,接受再教育,从1966年开始,到1976年陆续返城结束,十年间知青既受到艰苦奋斗锻炼,给农村输送了文化知识。同时,也出现了知识断层,人才匮乏、青黄不接的严重后果。
    “文革期间”,毛泽东发出“广大干部下放劳动”的号召,各地普遍建立了“五七干校”,大批干部和院校教师被送到干校劳动,专业特长得不到正常发挥。
    “文革期间”毛泽东还发出“工业学大庆”、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口号。
    最后请看,1976年10月22日,首都150万军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,热烈祝贺粉碎“四人帮”反革命集团的胜利,“文化大革命”终于结束了。
    1980年9月29日,开始了对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公开审判,林彪、江青等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。
    “文化大革命”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、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、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。《决定》对文革十年终于做出了客观、公正的评判,国人应该从中记取这惨痛的教训。
第六展室  世界各地
    本馆收藏有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文字报纸万余份。本室选展了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、前苏联、日本等国外报纸,专题展出,弥足珍贵。
第七展室  重大时事
本展室包括重大时事和异型报纸两部分。如果说报纸是时代的足音,那么,这些重大时事便是历史的轨迹。如:共和国每次十年大庆,成长中的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。国外大事有:伊拉克战争,美国9.11遭受恐怖袭击。在南面墙上展出了部分异型报纸,有特大号报,有小的手掌报,烟盒报,还有雨伞报,手帕报,奇形而珍贵,令人一饱眼福。
    请看:这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、二十、三十、四十、五十周年的系列报纸。十年大庆由刘少奇致开幕词,毛泽东参加:二十年大庆恰逢“文化大革命”规模较小,仅由周恩来举行招待会,红卫兵代表应邀出席:三十年大庆由华国锋主持,叶剑英讲话:四十年大庆由杨尚昆主持,江泽民讲话:1999年10月1日上午10时,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建国五十周年庆典,盛况空前,贾庆林宣布开始,江泽民乘车检阅并发表讲话。
  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经过土地改革、抗美援朝、合作化、特别是改革开放,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,从昔日的“东亚病夫”变成了强大的东方巨人。请看这几张报纸,分别刊登的是“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”、“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”、“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”、以及“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”,便是共和国日益强大的历史见证。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2001年9月11日上午9时40分在美国的纽约、华盛顿发生了一连串恐怖袭击事件,110层的世贸大楼起火坍塌,五角大楼引发大火,几万生灵丧生,惨不忍睹。
    2001年10月8日凌晨零时27分,美、英联军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,世纪第一战拉开序幕。
    2003年3月20日10时40分,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上空传来爆炸声,伊拉克战争打响,世界动荡不安,我们应增强国防意识。
本厅除重大时事报以外,还有各种异型珍品报。这里展出的有人民日报(特大号),还有塑料报、手掌报。最宽的报《珠海特区报》与平时的版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是为祝贺珠海报业大厦落成而办的,是世界上最宽的报纸。
    最别致的要数最小的报——《江南游报》,这是第一张最小的全真彩色微型报,是纪念中国旅游年(1997年)“9.27”世界旅游日,已被载入“吉尼斯之最”纪录大全。
    还有名片报、在烟盒背后印刷的烟标报,还有发行时间最短的报——《喜报》,既是创刊号,又是停刊号,非常稀有,现在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份。这份是明信片报。还有中国第一报。最后面的还有构思独特的文化杉报和雨伞报,愿游客朋友能一饱眼福,共享报趣。
第八、九展室  缅怀伟人
    勤劳勇敢的中化民族,孕育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,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新中国,永远忘不了为共和国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志士,十三亿站起来的中国人民,世世代代忘不了为共和国的诞生、为共和国的成长而呕心沥血、鞠躬尽瘁的伟人,他们是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、陈毅、贺龙,他们是邓小平、陈云、李先念、叶剑英、刘伯承、徐向前……
    他们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里。当我们专门设计这两个缅怀伟人的专题展室时,我们的心里是沉重的。当缅怀伟人展室能够给你一些思念、给你一些敬仰、给你一些贡献力量的壮志豪情,那将是我们最大的安慰!
第十展室  藏报室
    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共藏有古今中外报刊六万余种,110万余份(册)。藏品之多,规模之大,范围之广,堪称中华第一,世界之最。本展室按照收藏规格分为早期报、创刊报、“中国”字头报、“人民”字头报、“晚报”等五十多类展出,供各位观览。
    讲到这里是该我们说“再见”的时候了,(微鞠躬)如果您对我的服务满意,请您记好古城中的“珍奇报纸陈列馆”告诉你的亲朋好友,如果我的服务还有欠缺和不足,请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,我将携同我们所有工作人员努力改进。期盼各位能再次光临本馆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谢谢大家!!!